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好了伤疤不能忘了痛

来源:能源与节能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事故教训] “小军,我看看你背上的伤疤长好了没有。”前几天,我在矿上澡堂碰到了我最好的朋友小军,就连忙上前问道。“好得差不多了,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以后再也不敢违

[事故教训]

“小军,我看看你背上的伤疤长好了没有。”前几天,我在矿上澡堂碰到了我最好的朋友小军,就连忙上前问道。“好得差不多了,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以后再也不敢违章作业了。”小军仍心有余悸地说道。

小军是我读初中时就认识的朋友,我们一起来到矿上,还被安排到同一个班学习,后来一起考入了重庆能源集团松藻技工学校。那时我们住在同一个寝室,天冷的时候,还会挤在一张床上睡觉,可以说是无话不谈,有求必应的好兄弟。毕业后,我们又被分到了现在的松藻煤矿,小军当了一名放炮员,我被分到另一个队当了一名采煤工。

而小军这个伤疤是怎么回事呢?这还要从他在采煤队当放炮员的时候说起。

2002年的一天,大约是晚上19时,我们一家人吃了晚饭,正准备出去散步,突然接到小军妻子打来的电话,说小军在井下放炮时把自己炸伤了,现在正在去往医院的路上。我挂掉电话,急忙往医院赶,等我赶到医院时,小军已经被推进了手术室,他的妻子、母亲焦急地在手术室外等待着。他的妻子对我说:“光明,我见不得血,一见血就晕,你帮我到手术室看看吧。”

我在取得医生的同意后,走进了手术室。此时,小军看正趴在手术台上,他脸色苍白,后背全是血,看见我进来,小军用双手紧紧拽着住我的衣服,大声叫道:“兄弟,我快要疼死了,我受不了。”医生没有理会他,正想尽办法清除嵌入他后脑勺和背部的大量煤炭颗粒,如果清理不干净就有可能导致感染。

我问医生:“为什么不给小军打麻药?”医生告诉我说,因为小军的后脑勺受伤了,脑部受伤一般不轻易使用麻药,而且小军后背属于轻度创伤,只有深度创伤才使用一些麻药。看着医生把一个个沾满血迹的棉球丢到手术盘里,我的心也跟着疼痛起来。

这时,手术室外传来小军母亲的责备声:“小军,你为什么要蛮干啊!你怎么就不想想我,想想你妻子女儿啊……”小军的妻子也在一旁不停地抹眼泪,那场景使我终身难忘。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检查,确定小军只是受了点皮外伤,在医院住一段时间后就出院了。

小军被炸伤的这起事故引起了公司的高度重视,经调查后得知,这次事故主要原因是小军在采煤工作面违规放炮造成的。他把工作面打好的炮眼用炸药和雷管分5个一组全部进行了连接,当他把第一组炮放响后,没有等炮烟散完,接着又开始连接第二组放炮母线。为了节约时间,他在离爆破点10多米远的工作面上方,用一块3毫米厚的铁溜子对身体进行掩护。就在他按下起爆器的那一瞬间,附近没有连接的炮炸响了,小军昏死过去。过了将近半小时,班长觉得不对劲儿,于是到工作面查看,这才把晕了过去的小军送到了医院。而矿里的安全规程规定:一次装药分次放炮这是明令禁止的,放炮员只能分次装药分次放炮,并且需要严格执行“一炮三检”制度。

后来,小军被炸伤这个事故被公司作为典型案例供员工们学习,同时,还要求所有员工重新学习安全规程。公司希望员工们可以通过学习,增强个人安全意识,防范事故发生。

这件事情虽然已经过去10多年了,但每当我们提起那次违章放炮的事故,小军都会懊悔地说:“幸亏我当时还穿了件厚棉衣,不然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大家一定要按章操作,千万不能图省事去违章作业,因为这样痛苦的是自己,受连累的是家人。”

[事故教训]

“小军,我看看你背上的伤疤长好了没有。”前几天,我在矿上澡堂碰到了我最好的朋友小军,就连忙上前问道。“好得差不多了,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以后再也不敢违章作业了。”小军仍心有余悸地说道。

小军是我读初中时就认识的朋友,我们一起来到矿上,还被安排到同一个班学习,后来一起考入了重庆能源集团松藻技工学校。那时我们住在同一个寝室,天冷的时候,还会挤在一张床上睡觉,可以说是无话不谈,有求必应的好兄弟。毕业后,我们又被分到了现在的松藻煤矿,小军当了一名放炮员,我被分到另一个队当了一名采煤工。

而小军这个伤疤是怎么回事呢?这还要从他在采煤队当放炮员的时候说起。

2002年的一天,大约是晚上19时,我们一家人吃了晚饭,正准备出去散步,突然接到小军妻子打来的电话,说小军在井下放炮时把自己炸伤了,现在正在去往医院的路上。我挂掉电话,急忙往医院赶,等我赶到医院时,小军已经被推进了手术室,他的妻子、母亲焦急地在手术室外等待着。他的妻子对我说:“光明,我见不得血,一见血就晕,你帮我到手术室看看吧。”


文章来源:《能源与节能》 网址: http://www.nyyjnzz.cn/qikandaodu/2020/1012/656.html



上一篇:用湿空气做饭
下一篇:拥抱新常态下的能源革命

能源与节能投稿 | 能源与节能编辑部| 能源与节能版面费 | 能源与节能论文发表 | 能源与节能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能源与节能》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