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能源与节能 》栏目设置[06/29]
- · 《能源与节能 》投稿方式[06/29]
- · 《能源与节能 》征稿要求[06/29]
- · 《能源与节能 》刊物宗旨[06/29]
能源人文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主持人语:工业革命以来,能源成为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塑造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直接推动力。可以说,现代人类社会的文明形态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人类现代文明的制
主持人语:工业革命以来,能源成为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塑造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直接推动力。可以说,现代人类社会的文明形态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人类现代文明的制度、文化、价值均直接受能源因素的形塑影响。正如莱斯利·怀特(Leslie White)所说,人类的历史是不断寻求利用新能源资源的历史。现代社会在政治、生态、文化、价值、信仰等方面面临着种种问题,追根溯源,答案可能都藏在“能源”之中。在今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可能更加需要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视能源议题。比如2020年上半年,随着新冠状病毒在全球的肆虐,全球燃料需求几乎停滞,各国的石油需求大大萎缩。国际油价的持续低位运行不仅对全球经济、政治秩序产生深刻影响,还将以显著或者隐蔽的方式对文化、社会、审美、艺术、伦理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能源人文研究对文学、文化、艺术、历史、政治等领域内的社会实践和文化实践的关注,或许将向我们揭示,能源是如何参与塑造我们现代生活样态的。
尽管能源对现代文明的塑造作用无处不在,但它却长期游离于人文社会科学主流研究之外。近十年来,西方学界兴起了能源人文研究,希望从人文社会科学角度审视能源相关问题,为人类社会文化制度、政治格局、价值理念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能源”视角。用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与方法对能源议题开展深入研究,已成为近年来西方学界的一个新兴研究范式,几乎涵盖了人文、艺术及社会科学的所有相关学科。这一学术研究动向目前尚未引起中国学界的足够重视,这也是本刊设立此专栏的目的所在。
本期刊登的《能源人文: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从“能源人文”研究在西方学界的发展历程切入,详细阐述了能源人文研究的学科定位与基本立场,指出能源人文研究从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来看可分为:能源与历史和未来,能源与权力和政治,能源与文化和惯习,能源与文学和艺术,能源与哲学和伦理,等等;并指出能源人文的研究旨趣与生态主义批评、后结构主义批评等人文主义浪潮一脉相承,认为其在未来有可能发展成为具有超学科意义的“能源人文学”。本专栏的第二篇文章《当代中国能源话语中的安全化逻辑与国家形象建设》也属于广义上的能源人文研究,首先在当前的全球语境中探讨了“能源软实力”概念,指出能源因素同时作用于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而“能源话语”(尤其是“能源安全话语”)是一国软实力及综合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与建构元素;并以当前中国的能源安全话语为例,指出中国能源话语中的“安全观”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国当前能源话语体系建构必须重视中国传统、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理念与中国理论,以此完善我国的能源话语体系,讲好中国能源故事。
一、引言
气候变暖、环境污染、极端天气频发、物种灭绝率提升、土壤板结、水土流失、森林面积锐减等各类生态灾难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不争事实,全球环境危机是人类必须应对的重要问题之一,人们被迫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匡正人类行为,减少人类活动对全球生态系统的破坏,已是基本共识,但是,如何保护和修复人类的生存环境,不同领域的学者遵循不同的研究路径寻求答案。其中,由生态学孕育发展起来的各类研究如生态文学批评、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文化学、生态语言学等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各研究领域的显学。虽然具体研究路径和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大致都可以归于环境人文学(Environmental Humanities)。该类研究从人文和社会科学视角探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关注、考察、批评分析与环境主题相关的文本和文化实践活动,敦促人们认识人类文化对重塑人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
自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出版《寂静的春天》以来[1],生态人文主义思想发展迅速,对建立在技术理性、工业社会和科学权力基础上的工业文明展开了强有力的批判。环境人文学及生态批评实践日益发展壮大,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2-8]但是,以加拿大艾姆·塞曼(Imre Szeman)教授和美国多米尼克·博耶尔(Dominic Boyer)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研究者认识到,已有的环境人文学研究忽略了一个根本性要素——化石能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9-15]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就是人类无节制开发利用化石能源的历史,19世纪中后期以来,从煤炭到石油,高碳化石能源铸就了资本主义制度和国际政治版图。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资本主义是名副其实的“化石资本主义”(Fossil Capitalism)。[16]当今人们津津乐道的现代性(Modernity)其实就是石油的现代性(Oil Modernity)。[13]8人类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开采、燃烧、排放是当今环境危机的罪魁祸首,而现代人们普遍持有的基于廉价化石能源之上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助纣为虐,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Anthropocene)。[17-18]如果对化石能源的危害视而不见,对化石资本主义制度、现代文化和价值理念不进行批判和匡正,人类将面临毁灭性后果。对此,塞曼和博耶尔等人强烈主张把“能源”纳入环境人文学、社会文化学等人文研究视野,在阐释人类历史、社会和文化发展时,必须考虑“能源”的作用和影响。[14]4
文章来源:《能源与节能》 网址: http://www.nyyjnzz.cn/qikandaodu/2021/0223/837.html
上一篇:俄罗斯向东看战略下的东北亚合作
下一篇:对公司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的研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