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能源与节能 》栏目设置[06/29]
- · 《能源与节能 》投稿方式[06/29]
- · 《能源与节能 》征稿要求[06/29]
- · 《能源与节能 》刊物宗旨[06/29]
乐学善学拓学谈九年级物理能源危机与希望教学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曾经激动于这样的物理课堂:巧引资源,让学生在情境氛围中乐学;转变学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善学;走出文本,让学生在拓展延伸中拓学。的确,无论什么时候,乐学、善学、拓学都不过时
曾经激动于这样的物理课堂:巧引资源,让学生在情境氛围中乐学;转变学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善学;走出文本,让学生在拓展延伸中拓学。的确,无论什么时候,乐学、善学、拓学都不过时。乐学,让喜悦的情绪充盈在学习的每一个细微处,学生兴致盎然;善学,使知识的拦路虎消失于无形,效果事半功倍;拓学,使知识的边界一次次扩充,“窗外”余音袅袅。物理教师应该是这种“乐学、善学、拓学”境界的建设者、参与者和更新者。
一、巧引资源,让学生在情境氛围中乐学
在基于教材这个底线的基础上,我们的教学或者教学资源还可以有怎样的新空间、新素材、新设计?我们能否实现从理论单项灌注到对比情境呈现的“华丽转身”?并以此引发学生浓浓的兴趣和深深的思考?
比如,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能源:危机与希望》教材中安排了一幅“三峡水电站”的图片,以此引出能源问题。对此,我们完全可以重组教材:由原来的一幅图出示六幅动态图片:飞行的飞机、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三峡水电站、太阳能电池板、大亚湾核电站和风力发电。追问:“以上六种能源是否可以无穷尽地用呢?”接着出示100年后的“迎贵宾”情境:由于能源耗尽,人类只能用自行车迎接外国贵宾。
“能源”究竟是什么,仅从理论上阐述“水能、电能、核能”,肯定谈不到课堂乐学氛围的形成,更枉谈长久地聚焦学生。而“六幅冬天图片”和自行车“迎贵宾”,则给予学生强烈、直观的视觉冲击:原来天上飞的,地上流的,包括小小的电池板都有能源,但这些能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疑,以上两种对比情境的介入,触发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兴趣,也是沉甸甸的思考:从“飞机代步”到“自行车代步”并非骇人听闻,而是有可能变成现实,而这并非技术的倒退,而是能源耗尽后的无奈。
二、转变学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善学
教师的“口绽莲花”并不是最重要的,学生的“结结巴巴”中透露出的真实学情或创新火花,才是学习中更为重要的。须知,你的“深刻”可能与学生真正的思维律动无关,你的“细致”可能与学生真正的心灵觉醒无关。唯有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才是对学生真正的呵护,才是对课堂的真正负责。
仍然以《能源:危机与希望》的学习为例,关于人类开发能源的历程太长了,从钻木取火到现在的核能源,其间有诸多辗转、迂回和发展,应该分组让学生学习汇报,比如,第一组主要探究和汇报原始人钻木取火、摩擦取火以及使用风力驱动车船等方面的知识,第二组主要探究化石能源的利用,而第三小组则主要探讨电能的利用,第四小组探讨核能的先进技术和优势。在自主合作讨论汇报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说出一些新能源,然后对各种能源进行归纳类比。
不难看出,上述环节考虑到了每一个学生,尊重的意愿渗透到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涓涓细流充盈在学习的每一个细微处。当然,教师并非放任不管,而是在巡视中随时发现学生的“蹙眉、犹豫、纠结、欣喜”,随时拨之、疏之、引之,使自主的广度和合作的效度都能达到最优化。
三、走出文本,让学生在探究延伸中拓学
物理王国中的奥秘与神奇无穷无尽,学生的探究和实践也无穷无尽。关键就在于,教师是否在更多的“延伸点”上给学生以探究的余地,是否在更有意义的“生成点”上再一次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动力、欲望和后续力。只要条件允许,教师应尽可能地引领学生进入到更为深层次的天地中进行拓学。
《能源:危机与希望》的学习到结尾阶段,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石油污染海水”的情境,引领学生思考:地球上的能源并非用之不竭,而部分人肆意开发和浪费,对此,你有什么独特的看法或者改进的措施?在我们自己生活的地区是否适宜开发可再生能源?为什么?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是否可以成为一种为人类造福的能源?
“有什么独特的看法或者改进的措施”这样的问题不仅锻造了学生的思维力,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危机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或许,现在,学生还提不出什么富有建设性的独特看法或改进的措施,但在其心中播撒一颗“奋进、努力、改变”的种子,已经足以欣慰了。
从有滋有味的乐学到事半功倍的善学,再到余味无穷的拓学,彰显着我们对学习进程的一种正确把握,彰显着我们对学生的充分信任,更彰显着以生为本理念的贯彻渗透。
文章来源:《能源与节能》 网址: http://www.nyyjnzz.cn/qikandaodu/2021/0302/874.html
上一篇:普通高校本科实习实践教学探索以山东建筑大学
下一篇:视角下自制趣味风力发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