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变频模式下除氧器水位控制改进

来源:能源与节能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0 概述 除氧器主要是起到除去锅炉给水中的氧气及其他气体,保证给水的品质,同时又能加热给水、提高给水温度的作用。除氧器水位主要是缓解给水量与凝结水量的偏差,水位过高或

0 概述

除氧器主要是起到除去锅炉给水中的氧气及其他气体,保证给水的品质,同时又能加热给水、提高给水温度的作用。除氧器水位主要是缓解给水量与凝结水量的偏差,水位过高或过低,均会危机机组的安全运行。

目前,一台变频一台工频凝升泵控制是火电厂普遍采用的节能模式,除氧器水位控制变成了凝升泵变频与上水阀交叉控制模式。

1 邹电635MW 机组除氧器水位控制

1.1 变频模式下除氧器水位控制

邹县电厂635MW 机组凝升泵变频改造后,除氧器水位的控制改成凝升泵变频控制与除氧器上水调门两种控制模式。低负荷或凝升泵工频模式时,采用上水调门控制水位,高负荷时采用变频控制水位。凝升泵变频控制逻辑由山东电科院设计,并于2012 年投入运行。

1.2 深度调峰后存在的问题

原有除氧器水位控制方案如下图,

从逻辑中看出:只要有一方不满足,变频控制与上水阀控制就会存在同时处于控制的问题,造成调节混乱。近几年随着#5、6 机组深度调峰的实施,在偏低负荷区域,经常出现凝升泵变频器指令增,除氧器上水调门关同时控制的问题,造成凝升泵电流过大,危及凝升泵的安全运行。其动作趋势如下。

2 除氧器水位控制改进

2.1 采用“各司其职,一控到底”控制策略

改进原方案中变频控制与上水调门控制联合闭锁的方案,改为“各司其职,一控到底”控制方案,既当凝升泵变频器指令小于42.5%时,变频器指令锁定,由上水阀控制除氧器水位,随着负荷的增加,上水阀逐步开大指令大于99.5%(全开),上水阀锁定在全开的位置,由变频参与控制。其控制方案如下图2。

2.2 增加事故快速响应逻辑

为了提高变频泵跳闸后,上水调门的响应速度,减少除氧器水位的波动,增加了增加事故快速响应逻辑,其目的就是在变频泵跳闸,工频泵联启前,优先将上水调门关到与当前负荷相对应的位置,加快上水调门的响应速度。

3 实施效果

3.1 经济效益

改进后,变频模式下上水调阀保持开度由75%增加至99.5%,减少了上水调阀的节流阻力。以#5 机组为例:经比较优化前后凝升泵工作电流,优化后平均凝升泵电流降低2A 左右。其节约电量计算如下:

P=√3*U*I*cosψ=1.732*6000*2*0.8/1000=16.627(kW)

节约的电量=16.63*24*365=(度/年)

3.2 提高除氧器水位控制的自适应能力,减轻了运行人员工作量

改进后运行人员只需将除氧器水位控制投入自动,即可实现变频控制与是上水调门之间的平稳过渡,变频控制时,上水调门自动全开,实现最大化节能效果;变频泵跳闸后,先将上水调门强至某一位置,然后再由上水调门控制水位,加快了事故响应速度,减轻运行人员的负担。

[1] 苗育才.电厂除氧器液位测量分析与改进[J].电力设备管理,2020(10):108-110.

[2] 孟祥华.余热发电除氧器抽真空系统改造[J].水泥工程,2019(05):90.

[3] 国玲玲.除氧技术在锅炉给水中的工业应用[J].化工管理,2019(26):128-129.


文章来源:《能源与节能》 网址: http://www.nyyjnzz.cn/qikandaodu/2021/0524/1563.html



上一篇:硫酸装置炉底风机节能改造
下一篇:我国工业锅炉使用现状与节能减排对策探讨

能源与节能投稿 | 能源与节能编辑部| 能源与节能版面费 | 能源与节能论文发表 | 能源与节能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能源与节能》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