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绿色节能、清洁低碳!雄安首个全地下智慧能源

来源:能源与节能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地上骨干路网,地下管廊蜿蜒,无人超市、无人驾驶汽车、透水植草砖……行走在国企中建安装参建的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处处感受到“智慧城市”的缩影。在不远处的雄安新区高铁站

地上骨干路网,地下管廊蜿蜒,无人超市、无人驾驶汽车、透水植草砖……行走在国企中建安装参建的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处处感受到“智慧城市”的缩影。在不远处的雄安新区高铁站片区建设现场,“智慧基因”正让这座“未来之城”从蓝图走向现实。

近日,由中建安装华北公司承建的雄安新区重要配套设施项目、首个全地下智慧能源站——雄安新区高铁站片区供热(冷)1号能源站总承包项目主体结构顺利封顶。目前,该项目已具备点火条件,即将进入试运行阶段。建成后,项目可满足高铁站片区402万平米单位、居民的用热(冷)需求,未来,将形成多种能源协同互补格局,实现电力、燃气、热力等清洁能源的安全供应,成为雄安新区智慧能源工程典范。

“深”藏不露的地下“能源岛”

“先地下,后地上”是雄安新区规划之新、理念之新的重要体现。这座位于雄安高铁站西南侧的“能源心脏”,地上是一座风景如画的街角公园,地下却是蕴含着智慧能量的“能源岛”。1号能源站是一座全地下的新能源站,分为地下两层,局部有夹层,基坑深21米,项目所有设施设备、智能控制装置、电线电缆等均“藏”于地下空间,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同时,能源站四周不设围墙,通过设置地下观光管廊,游客能看到能源站设备及运维情况。

要在不到7个月的工期内完成任务,对中建安装团队来说是场硬仗。项目团队在勘测期间发现现场地势低洼,且土质松软,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立即调整施工方案,通过换填40厘米厚砖渣,铺设2厘米钢板,对施工道路进行硬化处理,以便机械车辆通过。项目团队将围护桩与工程桩同步施工,现场起重机、打桩机24小时不停歇,短期内完成了近154根支护桩、165根工程桩的深基坑支护工程,为后续施工争取更多时间,提供有力保障。

为稳固地基,项目团队采用筏板基础,但混凝土浇筑量达4500立方米,大体积混凝土不利于散热,水化热高温易产生裂缝怎么办?项目团队提前策划专项方案,经过多次试验确定混凝土配合比,最大程度减少水化热影响。浇筑时,在三个面固定30处温度监测点,通过电子测温仪监测混凝土内外温差,有效控制裂缝,经4天4夜奋战,项目团队高质量完成混凝土浇筑任务。

智慧高效的数字化建造

1号能源站设有三座46兆瓦燃气热水锅炉及配套余热热泵系统,投运后,将利用地下空间形成供热管网,为高铁站片区装上“中央空调”,实现低碳、环保、经济的区域集中供冷、供热。

如何确保锅炉房3台60吨燃气热水锅炉顺利安装就位?若按照传统设计要求,锅炉房需采用满堂支架体系进行施工,锅炉房屋顶及其吊装口要等待30天混凝土龄期,将给后续施工带来巨大工期压力。项目经理王军盛仔细核算支架承载力,决定用钢结构支撑代替满堂支架体系,将钢梁搭建在锅炉房混凝土立柱上,形成900平方米的钢结构支撑平台,既不影响上方锅炉房屋顶施工,也不妨碍下方锅炉吊装,一举两得,最终将工期度提前了近30天。

按照数字化建设要求,项目团队利用无人机对施工现场进行全方位拍摄,制作高清倾斜摄影模型,并将数据传输至雄安新区城市信息模型(CIM)管理平台,使各参建单位能随时了解现场状态,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可视化动态管理。项目团队利用BIM技术将建筑三维模型与倾斜摄影模型相融合,实现全建设周期模拟建造。通过BIM技术预测项目重点、难点,有效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变更、拆改,共处理机电管线碰撞600余处,节约工期近20天。

清洁低碳的“未来之城”

项目供热(冷)全部采用清洁能源,清洁能源供热比例100%,烟气余热可回收再利用,废水废料可循环利用,绿色节能、低碳环保。项目将采用燃气三联方式供电、供热、供冷,利用该方式运行的燃气发电设备,除满足用户的电力需求外,还将排出的废热通过余热回收利用设备向用户供热、供冷,其综合能源利用率超70%,既降低运营成本,又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


文章来源:《能源与节能》 网址: http://www.nyyjnzz.cn/zonghexinwen/2020/1109/744.html



上一篇:解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
下一篇:浅析医院基于能源管理工具的节能应用和探索

能源与节能投稿 | 能源与节能编辑部| 能源与节能版面费 | 能源与节能论文发表 | 能源与节能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能源与节能》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