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智慧“大脑”已激活 能源行业上“青云”

来源:能源与节能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们将顺应能源行业‘去碳化、去中心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聚焦‘3060'目标,立足‘奉献绿色能源、打造低碳生活'的公司愿景,从产业链中游向上、下游延伸,把综合智慧能源作

  “我们将顺应能源行业‘去碳化、去中心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聚焦‘3060'目标,立足‘奉献绿色能源、打造低碳生活'的公司愿景,从产业链中游向上、下游延伸,把综合智慧能源作为新发展最大增长极,助力公司‘二次转型'。”日前,吉电股份董事长才延福在吉电股份“创新发展,共赢未来”战略合作伙伴论坛暨战略发布会上表示。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随着云计算、5G、AI等新型技术崛起,数字化与智能化逐渐走进各行各业,智慧能源逐步成为现实。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做好智慧能源管理,可以直接提效减排,从而助力碳中和。  

  中金研究报告也认为,在智慧能源领域,碳中和将推动对下游软件应用层,诸如能源监控、预警等细分领域的需求,为下游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公司带来业务机会。

  此前,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加强建设智慧能源系统。加快能源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推动智慧能源示范工程建设,加快促进能源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据了解,在能源企业数字化方面,目前已经有了多种智能解决方案。仅是百度,就已经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国石油、国家电投、中广核集团等能源行业头部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将智慧能源解决方案输送到能源行业,与合作伙伴共同探索能源生产、管理、调度等环节的数字化和智能。

  吉电股份正打造以吉林省为根据地、全国发展的综合智慧能源产业,为用户提供高品质供能服务。为奥迪PPE项目量身制定的综合智慧能源供应与绿电交易零碳用能方案,得到奥迪公司充分认可。近一年来,吉电股份还在磐石市、吉林市、白城市等省内多地成立智慧能源子公司,加快推动公司综合智慧能源发展步伐,提高行业影响力。

  才延福表示,吉电股份多年运营火电的经验就是发展综合智慧能源的基础,通过发展综合智慧能源,实现向产业链的终端用户延伸,为用户提供综合能源服务,这本身就是公司专业范畴。因此,公司通过数字化技术、分布式理念摆脱对大电站、大电网的依赖,实现电、热、冷、汽、水等多能互补,为用户提供高品质、定制化的能源服务,降低能源使用成本,提高能源利用率。

  据了解,目前,作为吉电股份“第三个发展方向”的智慧能源业务开拓迅速,已进入校园楼宇、产业园区、智慧城镇等市场,目前已投运综合智慧能源项目12个,在建项目13个,储备项目超过80个。

  实际上,不管是生物质,还是地热、风、光等资源禀赋,在吉电股份的实施下,通过多种能源优化组合,实现“电热冷汽水氢储”多能互补、“源网荷运售”互联互动,为用户提供定制化高品质的供能服务,降低用能成本,打造新的用能体验。吉电股份将以此创建“智慧能源网”“政府需求网”“社群网”三网融合平台,创新综合智慧能源商业模式。

  随着“3060”目标的提出,多个中央政策显示,“十四五”期间,建设新型能源基础设施,推进能源革命,打造智慧能源系统,已经成为能源领域的核心工作。

  对相关企业、行业来说,则需要主动把握工业互联网和能源互联网深度融合趋势,加快推动智慧能源产品与系统、服务与管理、运营与维护全面升级,逐步形成根植中国、辐射全球,贯通能源互联网全产业链的能源生态圈。

  “我们近期正式发布的《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到2025年,将建成能源智慧网、政府智慧网、社群智慧网“三网融合”平台试点,到2035年将形成开放共享的智慧能源生态体系。”才延福表示。 显然,智慧已成为推动“十四五”期间能源革命综合改革的重要战略支撑,未来,互联网与能源行业的融合或将逐步颠覆传统的能源生产、经营与消费模式,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顺利实现。(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秀峰)

  


文章来源:《能源与节能》 网址: http://www.nyyjnzz.cn/zonghexinwen/2021/0329/1122.html



上一篇:政策加码迎利好 未来清洁能源更“风光”
下一篇:菱重能源公司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成功举行

能源与节能投稿 | 能源与节能编辑部| 能源与节能版面费 | 能源与节能论文发表 | 能源与节能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能源与节能》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