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中科院生物质能源专家:实现“双碳”目标,碳

来源:能源与节能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国已全面确立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作为国家批准的低碳试点城市之一,成都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就提出要构建绿色低碳生活圈,力争在全国率先建成碳达峰碳中和

中国已全面确立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作为国家批准的低碳试点城市之一,成都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就提出要构建绿色低碳生活圈,力争在全国率先建成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城市。

什么是碳中和?

从大的层面来讲,碳中和指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吸收利用的二氧化碳达到平衡,涉及碳减排、碳零排和碳负排技术。碳减排即以提高效率的方式来减少对传统化石资源的消耗,从而减少排放;碳零排即采用风能、水能、光能、生物质能源等没有排放的一次能源。然而,现实是,我们不可能完全杜绝使用地下化石资源,因此就需要碳负排技术,将已经产生的二氧化碳加以转化利用。

“实现‘双碳'目标,碳零排和碳负排是关键。”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物质能源项目组李东博士表示。其团队历时五年研发的POWER TO GAS(可再生电转生物天然气)技术,可捕获工厂和沼气池产生的二氧化碳,利用可再生电水解制氢,再将氢气用于还原沼气中的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变为甲烷,“完全可以替代天然气使用”。

▲李东博士

从碳零排技术到负排放技术

“碳中和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李东介绍,早在2008年,其团队就已从事碳减排领域的技术研发。一开始,团队研究方向是“城乡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这是一种碳零排技术。后来他们发现,仅仅是零排放还不够,必须抵消已经产生的二氧化碳,因此就开始钻研负排放技术。

“生物质能源+二氧化碳捕获和储存(Bioenergy with CO2 capture and storage)是重要的碳中和技术之一。欧洲国家的经验表明,生物甲烷和氢气是实现长期气候目标的重要技术。”李东提到,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我国是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对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有着极大的需求。虽然我国拥有极其丰富的各类生产生活有机废弃物等生物天然气资源,但对天然气进口的依赖程度仍日益扩大。

2019年12月4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国内生物天然气具备一定规模,形成绿色低碳清洁可再生燃气新兴产业;到2030年,生物天然气实现稳步发展,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然而,目前的生物天然气主要是通过沼气提纯获得,即将沼气中40%左右的二氧化碳分离排放到大气中,这不仅造成大量温室气体排放,还严重浪费碳资源。”李东说。

另一方面,我国是电力大国,拥有丰富的水电、光伏电、风电等电力资源,但电力的大规模储存较为困难,通过电解水制氢可以实现电能的大规模储存。氢气虽然是一种清洁能源,然而,与已经建立起完善的输配管网和终端利用设施的天然气相比,我国氢利用尚处于分布式小规模试点,输配管网未建立、终端利用设施不完善。

同时,他提到,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碳基社会,人们的吃、穿、住、用、行,乃至人类生命体均离不开碳。

▲POWER TO GAS试验装置图

“可再生电转生物天然气”技术处于中试阶段

正是基于上述温室气体减排、缺气富电的能源结构、氢气利用体系尚不完善、碳基社会属性的背景,2016年,李东提出可再生电能转碳基资源耦合CO2捕获利用技术,即POWER TO X技术,X可以是碳基能源、化学品、食品和材料等。通俗来讲,就是通过可再生电能,将CO2转化成新的可利用碳基资源。

在POWER TO X技术体系下,以POWER TO GAS(可再生电转生物天然气)为例,利用可再生电水解制氢,再将氢气用于还原沼气中的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变为甲烷,“完全可以替代天然气使用”,不仅省去生物天然气生产所需的二氧化碳分离设备,还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生物天然气产量。通过该技术,将不方便输配和利用的氢转化为方便输配和利用的天然气,将无法大规模储存的电能转化为可以大规模储存的天然气,将可再生电转化为碳基资源并实现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生物固定利用。?

当然,该技术应用场景是在有二氧化碳排放源的地方,比如有二氧化碳排放的工厂、有大型沼气工程的地方。

李东透露,目前,该技术正处于中试阶段,团队正与相关企业接洽推进示范,未来或将进行大规模推广。“该技术最终成本取决于电价。”李东说,四川80%的电能为水电,优势就在于有丰富的水电资源。


文章来源:《能源与节能》 网址: http://www.nyyjnzz.cn/zonghexinwen/2021/0508/1427.html



上一篇:能源早新闻丨楼道违停罚款200元,上海开出首张
下一篇: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9

能源与节能投稿 | 能源与节能编辑部| 能源与节能版面费 | 能源与节能论文发表 | 能源与节能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能源与节能》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